让我们设想在某个平行时空里有这么一个擂台赛,比赛的内容是要治愈严重程度不同的外感发热病患者。一共两组,每组十位患者。
参赛选手也是两组,一组是明清以降所有温病学大家参与会诊,一次共同诊一位病人,另一组是李东垣一个人哈哈。
比赛看哪组选手治愈全部十位患者的总耗时更短,且无反复。
你们猜哪组会赢?
除了本号部分老读者外,几乎所有人应该都会认为,温病大佬们的会诊必然更胜一筹。
但,我押李东垣~~~!
我信他,信他足以有能力做到:“该怎样就怎样”。
记得前段时间在介绍金元以降使用噙化法的临证案例时,我提到明以后的医家们大多很难做到“该怎样就怎样”。而之所以做不到,并无关于个人的禀赋,而是在于医理认知已经被砍掉了一半儿。严重的残缺之下,你如何能做到“该怎样就怎样”呢?认知都没到,手法更是到不了。
记得过去在介绍东垣之学期间曾转述过,李东垣认为阴火从一开始就处于“血”中。
当时有位特别敏锐特别好学的读者前来询问,东垣说热在血中,与温病学所说的“营血证”有啥区别呢?为什么两者的治法那么迥异呢?
我那会儿真回答不了,说且容我慢慢一步步走过去,实际上就是慢慢地一篇篇码字过去…
如今大半年过去了,这个答案虽还未清晰到昭然若揭的程度,却也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,开始慢慢浮出水面了。
温病学所说的“卫气营血”发展,主要是针对热邪所处的层面而言的。所以,从卫分一路发展到血分,就是病邪逐步深入的过程,也是疾病日益严重的过程。
但,对于李东垣而言,热邪从一开始就在血分!
啃了李东垣一年多的功夫,现在看起来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,来解读东垣的这一认知。
“两线”其实严格来说并不完整,而应该是“两线一点”。
其中的“一点”即元气或卫气的大本营。在元气未动之前,以有形的方式存在着,即为“阴”。人体一旦将其调动出来,就成了“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”的元气或卫气了,即为“阳”。
“阳”只要能正常地走一圈,就会随之生成新的有形,加入到那“一点”的大本营中,成为新的“阴”。
对此,以前我们可能不太容易理解,现在不妨可以借助现代医学里的一些常识,来接近古人所表达的内容。
比如,我们知道能量储存于人体的脂肪、肌肉、血液等有形组织中,这些有形组织即为“阴”。人体一旦将能量调动出来,就不再是以脂肪肌肉血液的有形形式了,而是以能量的无形形式,即为“阳”。而以消耗能量为代价所摄取进来并进行消化代谢的饮食,又会丰富我们的有形组织,即为新的“阴”。
以上是基于正常的生理功能而言,但若是不正常了呢?
储存于有形中的能量若是无法按照既定的路线来走,会出现什么问题呢?
李东垣认为,这些能量就会在有形物质里形成“阴火”。也就是丧失了能量本来具备的生理功能,而转变成了妨碍人体生理功能的病理物质,并滞留于人体的有形组织中,比如血液里。
他的一些相关原文有:“风热郁而不得伸,附著于有形也”、“木火遏于有形之中”、生长之气俱不足,伏留于有形血脉之中,为热病,为中风,其为病不可胜纪”…等等。
东垣的观点总结来说就是,由于元气来自于有形,若元气不得伸,不得行于常道,那这些不得伸的元气就会异变为阴火,并附著于有形组织比如血液中。
也就是说,只要进入到“卫气稽留”的范畴,“阴火”第一时间就会出现在血分中。
我以前就说过李东垣对人体之生理与病理的认识,已经非常接近现代医学了。我们现在只要发热,血检结果基本上都有一定程度的问题。
以上是从第一个角度,来解读东垣所说的阴火初起就在血分中。
现在来说说第二个角度。
我们已经知道,阴火分为四型:①无形之热或气逆;②三焦层面的有形之邪;③经络层面的有形之邪;④气/液的异常疏泄(不再局限于“下焦”了哈)。
从理论上来说,这四大型其实必然同时存在,只是各有侧重而已。
那么,至少其中的③经络层面的有形之邪,本身就已经说明了阴火处于血分中,因为经络即为血液的通道。
第三个角度是我以前用来作解释的。
由于人类是恒温动物,其中皮肤占了我们九成以上的散热工作,因而人体需要被代谢掉的热量必然主要向体表走动,而趋向皮肤的道路正是阳道之经络。如果散热功能出现障碍了,那么这些需要被代谢掉的热量,必然会更多的集中于靠近皮肤的血液中,因为“趋表”是人体散热功能所决定的本能。
以上三个角度,东垣本人自然是站第一个角度的。
但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理解,人体一旦进入到“卫稽”状态,或一出现发热,那已经丧失生理功能的热量,即“阴火”,就已经同时处于血分中了。
因而,卫气营血的发展,从热邪所处的层面的角度来说,是违背医理真相的。
既然,阴火从头至尾,都同时处于血分层面,那么,决定治疗手法的必然就不再是热邪所处之人体组织层面。
那到底是什么呢?到底是由什么来决定如何处理发热的呢?
让我们先来看看东垣所给出的“风热”证方。
在《脾胃论》第六章“分经随病制方”的开头,专搞“内伤发热”的李东垣,突如其来地闯入了“外感发热”的领地。
他先是拉来了王叔和,说“《脉经》云:风寒汗出,肩背痛,中风,小便数而欠者,风热乘其肺,使肺气郁甚也,当泻风热…”。
为什么会说他是“拉来了”王叔和呢?
因为这句话并不全是王叔和的原话,他只是借用一下,为的是引出他自己。
王叔和的原话是:
“手太阴之脉,起于中焦…气盛有余,则肩背痛风,汗出,小便数而欠;气虚,则肩背痛,寒,少气不足以息,溺色变,卒遗失无度。盛者,则寸口大三倍于人迎;虚者,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。”
而这段文字其实也是王叔和搬来的,搬自于《灵枢》之“经脉”篇。
我们暂且不去纠结于,东垣到底是引用王叔和的《脉经》,还是原本想要引用《灵枢》的“经脉”篇,只是被某位后人给误以为是《脉经》而把俩字给颠倒了…
我们要看的是,李东垣对这段话是怎么理解的?
本号有个“《内经》专题解”系列,第一篇介绍的就是古人那无处不在的“两线”思维,参《具备两线认知,才能读懂《内经》!》。
王叔和引用的这段文字同样如此。
因为,前一句的“气盛有余”,说的是“阴火”,即阴火线问题;后一句的“气虚”,说的是“卫气”,即卫气线问题。
“气盛有余,则肩背痛风,汗出,小便数而欠”,意思是由于阴火较盛充溢于肺经经脉之中,导致肺经经脉之气循行不畅,偏于受阻,就会出现“肩背痛风,汗出,小便数而欠”等症状。
再次提醒注意,卫气线问题必然同时存在。否则,怎么会出现卫气循行不利之“肩背痛风”与“小便数欠”等,因“卫稽”导致的症状呢。
“气虚,则肩背痛,寒,少气不足以息,溺色变,卒遗失无度”,意思是肺经经脉之气循行不畅,偏于不足,由于卫气不布,因而肩背痛、恶寒、少气。二便异常,亦是卫气稽留的病理产物。
至于“盛者,则寸口大三倍于人迎;虚者,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”,在“《内经》专题解”系列里,已经出过一期介绍人迎脉与寸口脉的文章,参《通过人迎脉与寸口脉,接近古人“阴阳”之本意》。
前者由于阴火充溢于肺经经脉中,因而寸口脉三倍于人迎脉;后者由于肺经经脉之气不足,因而寸口脉小于人迎脉。
前者为阴火线问题>卫气线问题,后者为卫气线问题>阴火线问题。
是否会有读者眼尖地发现,这不正是所谓的温病与所谓的伤寒,两者主要的区别之所在么?
是的,至少李东垣正是这么理解的。
所以他将原文的前一句话给摘了出来,作为“风热证”的理论依据:
“《脉经》云:风寒汗出,肩背痛,中风,小便数而欠者”。
别太抠字眼儿哈,古代没有我们现在这般丰富的电子工具,东垣可是全凭记忆,进行的再表达哈,必然会多少与原文有出入之处。
我们上文解析过了,这句话所体现的问题是:
阴火充溢于肺经经脉中,卫气因此稽留,失其职能。
那么东垣对此是怎么表达的呢?
他说的是:“风热乘其肺,使肺气郁甚也”。
“风热乘其肺”,阴火占据肺经;“肺气郁甚”,肺经经脉之气受困。
一句话,就完整交代了温病初起时的气机状态。
“卫气营血”的术语必然还会继续存在一段时间,那我们不妨以东垣的这句话来理解,何为“卫分证”:“风热乘其肺,使肺气郁甚也”。
我们刚才说了,此证是阴火线问题>卫气线问题,伴随的脉象也是寸口脉大于人迎脉,那么,其治疗手法是不是应该阴火线用药>卫气线用药呢?
你看吴鞠通的卫分第一方“银翘散”,确实就是阴火线用药>卫气线用药啊。
那李东垣对“风热”一证,给出了什么方子呢?
他说:“当泻风热,以通气防风汤主之”。
其组成为:”柴胡、升麻、黄芪(已上各一钱)、羌活、防风、橘皮、人参、甘草(已上各五分)、藁本三分、青皮、白豆蔻仁、黄柏(已上各二分)”。
很明显,卫气线用药>阴火线用药。
这是为什么呢?
因为东垣掌握了解决发热病的本质:
解除卫气稽留。
我们所看到的是阴火上占了阳道,包括上焦之肺与体表,因而会出现发热汗出等症状,如下之A图:
图片
但李东垣看到了同时存在的卫气羁留,如下之B图:
图片
我们大多都认为,只要解决了A图,热就能退了。所以用尽一切清热药,最后还上了血分药滋阴药之类的;但李东垣认为,关键在于解决B图的问题,使它恢复为C图就好了:
图片
当然,在很多时候,A图的阴火问题会阻碍到我们解决B图的卫气稽留问题。所以,我们要权衡AB两图的问题,找到合适的兼顾手法来妥善解决。
其实从“防风通气汤”的药味组成来看,东垣已经安置好了此证的A图问题。随着卫气的外达,阴火会随之外解。也就是说,此方虽然不是典型的发汗方,但应该会在服药之后稍得汗出,并随之热退。
另一方面,若是“外达之太过”,也会重新踏入新的“卫稽”格局。在东垣之后,东垣方被滥用误用而引起众多外感病学家的不满,问题就出在这“太过”。
我们要能看到,“防风通气汤”里的风药用量极小,且已有生甘草与黄柏作平衡,使用者还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,来进行适当的加减调整。
关键在于使用者心里要能明确,将“从大体上解除卫气稽留”作为治疗的目的。
因为这才是解决发热病的核心本质。
记得我初读到东垣的“桔梗汤”时,曾惊呆了~东垣治外感也这么厉害的么?!其方组成为“当归身、马勃、白僵蚕、黄芩、麻黄、桔梗、甘草、桂枝少许”,我曾在《张子和是如何处理喉痹的?》、《从气机角度来看《伤寒论》里“生石膏+麻/桂”结构的经方》两篇文章中特意提到了此方。
我为什么会震惊呢?
因为在现实生活中,人们外感后很少出现十分典型的麻黄汤证或银翘散证。
也就是说,一个刚患感冒来找你的人,你若是用麻黄汤或银翘散,大多都不太好使。我个人总结出的比较普适的结构,以前文章里也提到过,即:上焦法+一两味强有力的达表药。后者我比较常用的组合是麻黄与柴胡。
我们再来看东垣方。
东垣的“桔梗汤”,其中马勃僵蚕黄芩桔梗等就是上焦用药,而麻黄与桂枝少许,就是那一两味有力的达表药;又比如东垣这里的“通气防风汤”,橘皮青皮白豆蔻黄柏生草等可视作上焦用药,而柴胡羌活等数味风药则构成了比较有力的达表药组合。
很多人不知在麻黄汤与银翘散之间该如何进退,现在看来完全可以向东垣取经,因为他早就已经把两者之间的区间给玩透了~!
你若是对他同时加扶正药的做法,比如“通气防风汤”里加了人参黄芪,产生不了足够信心的话,去掉就是了,大多数情况下,无妨。
综上所述,我押李东垣的理由主要有三:
东垣非常明确地认识到,热邪从一开始就同时处于血分中,此为其一;
东垣掌握了解决发热病的本质,不是见热治热,而是解决造成卫气羁留的两线格局,并善用相应的兼顾两线法,来解除卫气稽留,此为其二;
东垣有丰富的手法,既不限于内服药或外治法,还能灵活且精准地运用药味,来达到解除卫气稽留地目的,此为其三。
具备完整的符合真相的医理,以及丰富灵活的治疗手段,其结果不仅仅是速度必然更快。更重要的是,由于“有效不等于正确”,而“正确一定有效”,因而,东垣基于正确完整医理基础上所予以的正确治疗,不但能有效解决当下的发热问题,而且还能避免出现不当处理可能造成的未来隐患。
你说我怎么可能不押李东垣必赢呢?!~~~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